服务中心

如何认识和把握节能减排

来源:半岛官网最新下载    发布时间:2024-06-22 07:40:58

  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大家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里有物质需求也有文化需求,我们要满足的是合理必要的物质需求,不是人的无尽的物质欲望。要引导人们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后有更高的文化追求。

  最近一个时期,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最后1年的节能减排任务,不少地方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如对生产企业轮流停电或者暂时关闭高耗能企业,甚至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务单位用电等。这些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9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指出这些做法违背了节能减排的初衷,必须立即予以纠正。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各地正确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这里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实现节能减排的“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当前主要是节能目标)难度不小。

  国务院总理最近一再强调,要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作更大的努力,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其实,节能减排工作不仅是近期和今后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长期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成功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和看法。

  谈到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原因,就必须清醒认识和了解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一方面,不少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慢慢的变少,出现了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地区;另一方面,各类环境危机事件(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投诉等)不断发生。如此下去,留给我们未来发展的各类资源(包括全球市场可以买到的资源和能源)和环境容量已是慢慢的变少。如果咱们不可以未雨绸缪,仍然沉浸和依赖于当前的发展模式,不但发展不可持续,而且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如环境危机、社会稳定甚至严重的国际贸易争端等)。

  实施节能减排战略不仅是由于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形势越来越严峻,而且也是我们实现大国和平崛起梦想的重要机遇。大国的崛起除了需要一定的内在条件外,还需要适宜的国际背景。自金融危机爆发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渐突出以来,西方各国纷纷反思原有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如快速工业化导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以及人类财富欲望的无止境等,企图尽快走出发展困境。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面临制度经济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等问题,积重难返,加之西方国家烦琐的立法和政策过程往往延迟了采取及时有效措施的进程。因此,我们该紧紧把握当前难得的“机会窗口”,充分的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和政治优势,加快有关节能减排(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方面的立法和政策的出台过程,争取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引领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进而实现大国崛起的梦想。

  认清了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下一步就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节能减排的实质和内涵。节能减排的实质是突破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中一个经济稳步的增长的KLEM模型,即产出是资本(K)、劳动(L)、能源(E)和材料(M)等投入的函数。这一过程是利用能源与劳动对原材料来加工,创造出满足需求产品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消耗了能源和材料,创造了价值或服务,同时也产生了废弃物。废弃物的一部分可能在其他生产的全部过程里被再循环利用,剩余的部分则被排入环境而导致环境污染。这一经济稳步的增长过程就涉及了节能和减排两个方面的问题。

  从内涵来说,节能和减排既可以分开来讲,也可以合并来谈,因为两者有时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节能的同时也就实现了减排,如生产中减少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使用等。但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和把握节能减排的内涵,可以把节能和减排分开来谈,并从企业、政府和公民三个层面来分析讨论怎么样做推进和实施。

  首先来看节能。我们“十一五”的节能目标是强度指标,即万元GDP能耗下降20%。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经济发展环节都有节能问题。其中重点和难点是工业,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二,其中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完成节能目标的关键是一方面降低现有工业公司能耗,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引导产业转型和升级。

  企业当前处于我国节能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节能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直接相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公司能够采取生产过程的循环工艺、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节能技术和工艺、优化原料和能源使用配置、生产流程精细管理和优化管理、优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和订单式服务体系等技术和管理措施。通过这一些措施,不但可以直接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Reduce),而且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通过循环再利用工艺(Reuse)间接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

  政府在节能中主要是通过有关政策(包括法律和法规、条例、标准、价格调控和审批职能等)带领企业采用新能源、减少原料和资源使用。具体的措施包括:适当提高能源和资源、原材料价格。通过价格、财税政策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或能源),通过规划和审批等行政手段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调整贸易政策(如出口退税、碳税、资源税等)促进生产和服务当地化(此举有助于减少运输成本,不仅节能而且减排)。

  公民在节能中的角色也很重要。公民的需求是市场的动力和源泉。公民个人应该购买需要的(need)而不是想要的(want)商品,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只要人们这方面的意识增强了,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进而增加对精神产品的需求。一旦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减少,通过市场的信号反馈和传递,就会导致相应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再来看减排的问题。减排是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具有负的外部性。因此企业往往没有内在动力,需要政府的作为和公民的参与加以干预和弥补。

  从企业角度来看,减排就是要采用资源循环和再生技术(Recycle)及污染物达标排放的高效处理技术。近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CSR)逐渐重要,采取比较有效措施进行减排就是这里面之一。

  从政府角度来看,要采取法律、行政(包括标准)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环境服务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严格各类污染物处理和排放的监管(即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和执法。

  从公民角度来看,就是要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即个体减排)。同时鼓励和保护全民(包括环保NGO)监督各类环境问题的权利(即社会减排)。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从更高的战略高度来进行问题思考和工作部署,需要大力调整产业体系(即结构节能与减排)、加大技术改造与革新的力度(即工程或技术节能与减排),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如科学发展试验区)、建立新型人类文明模式(富足而不奢华的幸福生活)来实现。

  当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期,能源和资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突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逐步通过适宜的政策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服务环节价值,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对于出口导向的工业领域(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领域)应逐步通过产业政策(包括关税、碳税等手段)引导其转为扩大内需市场,或者通过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内生发展。

  同时,要积极营造实现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已解决温饱并不断富裕起来的人们转向新型生活方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在全社会营造和形成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新风气、新风尚。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部分发达地区已达到人均1万美元左右),接近环境经济学上所说的库茨涅茨曲线(即环境问题随着GDP增长不断恶化,达到一个拐点后环境问题逐步好转)的拐点,我们应抓住目前难得的机遇,促进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

  我们常说,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大家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里有物质需求也有文化需求,我们要满足的是合理必要的物质需求,不是人的无尽的物质欲望。要引导人们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后有更高的文化追求。众所周知,文化需求是多样的,有需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的发展,同样会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不仅会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而且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精神和文化追求,让大家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总之,在“十一五”规划即将结束和“十二五”规划即将启动之时,分析和探讨节能减排问题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形势,把握发展时机,为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参考思路。

上一篇:【48812】海报丨绿色出行低碳日子
下一篇:【48812】节能减排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