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绿色生产力 第十五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行
来源:半岛游戏官方网站入口 发布时间:2024-06-30 01:54:07来源: 时代在线日,由生态环境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五届“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主题对话在京举行,围绕主题“碳路绿色生产力”,开启了一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对话。
原中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中国能源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大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周刊》首席低碳传播官贾峰,主办方代表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张雷,中国新闻周刊社长吕振亚,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王晨波,以及多位企业代表出席活动。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多个气象极值被打破。眼下,中国北方正遭遇“酷热烤”,南方在经受“暴力梅”,旱涝并发。如何科学有效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这既是全球热议话题,也是本次活动的初衷。在活动15周年之际,围绕气候风云老友记、能源革命启示录、美好生活可循环三个章节,各界嘉宾展开精彩探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表示,地球正在向人类发出危险信号,而人类却置之不理,在《巴黎协定》通过近十年后的今天,将长期全球变暖限制在1.5℃的目标岌岌可危。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挑战面前,没有谁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除了被动适应,主动减缓依然是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重要策略。
在致辞中谈到,一个活动能够连续开展15年,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每年都有新内容,内涵越来越深刻,影响非常大。今年,是他第13次出席活动。他表示,实现“双碳”目标,实现世界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目标,真正还要靠青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是保护地球的最主要的力量。
在圆桌对线年参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国际谈判磋商,至今36年。“1906-2005百年平均温升0.74℃;2011-2020十年温升1.09℃,2022年温升1.15℃,2023年温升1.45℃,这已经快接近《巴黎协定》1.5℃目标。”他看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全球温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高,国际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从忧虑到危机,减碳模式从自上而下变为自下而上,中国角色从参与者、推动者、贡献者到引领者演变。“国际气候谈判的很多成果都是熬出来的,谈判桌上拍桌子不行,国际上的事儿要多沟通多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讲大局讲长远,才能合作共赢。”苏伟表示。
“应对气候变化,每个国家乃至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是共同的,但责任的大小不一样。”陆新明表示,在“碳路绿色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中国既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又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还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把应对气候变化从挑战变成发展的动力,实现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共赢。
潘家华梳理了中国从碳公平、碳资产,到碳预算、可持续发展,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发展转变和思维变化。在他看来,零碳不是挑战,零碳也能成为社会福祉和奢华的生活方式。要适应社会所需,走绿色生产道路。
能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传统能源如何“向新而变”?新能源如何“向绿而行”?
刘德春在致辞中表示,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首批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项目清单中,能源类项目过半。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成效显著。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2023年中国新增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规模超过了世界别的地方的总和,成为推动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贡献者。
“当前我们在能源消费、供应方面还有增长的压力,同时环境资源的压力仍然比较严峻,出路就是全力发展新能源。”周大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低碳转型必须快速推进。低碳不是牺牲合理的能源消费,而是更绿色高效安全。绿色低碳能源系统具备多项优势,包括大幅度提高资源保障,整体提升能源系统效率、使全社会能源成本显而易见地下降,全方面提升环境质量等等。我国还要进一步提升风光装机年增数量,电力系统要体制性改革和系统性技术改造,来适应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要求。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石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杜卫东表示,中国石油规划到2035年实现新能源与油气业务三分天下,2050年热电氢占比50%,再造一个“绿色中国石油”。他提到,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占比超过原油,诸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突破,比如研制成功全球首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在国内率先制定实施《甲烷排放管控行动方案》。在OGCI(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中国石油更是扮演重要角色,为全球减碳贡献力量。
中国石化健康安全环保管理部副总经理陈俊提及,低碳转型中,作为以“卖油为生”的企业,不可避免面临挑战。但低碳不是过苦日子,是追求品质生活的过程。中国石化结合自己实际,制定“碳达峰八大行动”,发挥下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油转化”“油转特”,以及新能源开发为转型方向,为减碳贡献力量。目前中国石化已打造约117个碳中和示范项目,2023年,整个中石化万元产值碳排放相比2020年下降11.8%。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提出,平衡油气生产和碳排放的解决方案之一是生产的全部过程清洁替代,对于海上油田能够使用岸电入海,即通过海底电缆将海上平台与陆地电网相连,这是一条具有海上油气生产特色的节能减碳新路。他还提到,渤海油田三期岸电已于2023年年底投用,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75万吨。
“当前新能源实际运行中提供的可靠容量不超过5%,目前难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可靠替代。”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世宇表示,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中心环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通过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和煤电转型等方式,实现化石能源“减法”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加法”的协同。同时他还提到要重视企业间互补优势,打造新能源国际合作的“联合舰队”,进一步提升中国能源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终端的能源使用存在大量的浪费。”新奥泛能网常务副总裁张岩举例说,很多大型空调暖风系统在设计阶段就配置较高,后来服务却跟不上,会造成“大马拉小车”的低能效局面。这一些状况都能够最终靠提升人效、物效和能效来改善,但不能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改造。新奥在服务千家万户和终端企业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泛能网能力和大数据、大模型等数智化技术,优化运行全流程。“仅在空调暖风系统上,就能让商场每年少付40%的电费。”
当下,推动低碳生活和循环经济,既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也有助于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减量排放,低碳生活慢慢的变成了风尚。
贾峰在演讲中把“勤俭持家”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放在“双碳”目标下进行了新解读,探讨了消费者如何在衣食住行等领域践行低碳生活,以减少个人碳足迹。他表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领域碳足迹占比已经过半,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控温目标,仅靠生产侧减碳还不够,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居民消费模式,让绿色低碳生活落到实处”。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周刊》首席低碳传播官贾峰
“在推动新能源和社会新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当产量尚未达到一定规模时,成本可能不降反升。如何让新能源新科学技术产品获得价格上的优势,取决于公众的认同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圆桌对话环节,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燕敏表示,得益于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大力投资,索尼在中国本土已实现100%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用电。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索尼也通过在耳机等产品及包装中使用其自主研发并取材自竹子、稻壳、废塑料瓶等环保材料的黑科技,助推社会对新型材料的认同和使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绿色价值。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燕敏(左四),蔚来能源全国区域运营负责人于希伟(左三),一嗨租车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蔡礼洪(右二),中国绿发党委宣传部部长董伟(左二),招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副总经理彭科(右一)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汽车的消费理念,已经逐渐从拥有变成了使用。需要的时候就租一辆车来用,而不是一定要购买,这种‘按需用车’的观念非常绿色。”一嗨租车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蔡礼洪表示,租车行业本身就自带绿色属性,一嗨租车的每辆车平均一年会被100个不同的人使用,租车用户中90后、00后年轻人占了60%以上,他们对新能源汽车都抱着十分欢迎的态度。
中国绿发党委宣传部部长董伟表示,前不久中国绿发在新疆达坂城、尼勒克县和米东三个新能源项目总规模600万千瓦集中并网。其中,米东35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我国单体容量最大沙漠光伏项目之一,每年可提供60.9亿度清洁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多万吨;尼勒克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是我国单体容量最大风电光伏项目之一,每年可提供80亿度清洁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多万吨,项目还采用“牧光互补”模式,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实现土地综合利用。
“近三年,招商银行平均每年绿色贷款增速接近29%,绿色贷款余额实现翻番。”招商银行公司金融总部副总经理彭科表示,从绿色金融理财产品规模看,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金融未来的主战场是金融支持能源行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在他看来,善用金融力量支持绿色产业构建,需要有效机制+有效市场双管齐下。金融机构不仅是从金融供给侧提供金融理财产品,更要从企业需求侧,通过产业视角理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更有效地把金融资源配给到真正代表未来的企业。
基于企业在法规履行、战略规划、ESG建设、绿色价值链、环保公益等方面的表现,活动现场还发布了“2024年度低碳案例”。他们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蔚来能源、深圳全棉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鸿星尔克、一嗨租车。
15年来,“绿色发展 低碳生活”系列活动通过对话、影像展、融媒体传播等方式,吸引了上亿人关注,成为传递中国绿色低碳进程的重要窗口和建言献策的思想平台。绿色发展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新闻周刊将携手社会各界,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绿色生产力变革中来。